一、制度建设推进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2020年)等相关法律规定和《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教科技〔2020〕1 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专利申请行为的通知(国知发保字〔202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2024年9月修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沪二工大科〔2024〕154号)文件,2024年9月印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管理办法》(沪二工大科〔2024〕157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实施细则》(沪二工大科〔2024〕158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务科技成果披露与登记管理办法》(沪二工大科〔2024〕156号)、《上海第二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实施意见》(沪二工大科〔2024〕155号)等文件。
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² 技术转移中心从事技术转移工作有:13名专职人员、23名兼职人员、5名外聘专家。其中正高职称7名、副高职称9名。
² 技术经纪人75名,专业涉及环境、材料、机械、计算机、电子信息、测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通信工程、教育学等,基本实现了我校各专业的全覆盖。
² 已完成10名知识产权工作者培训工作。
² 组织本校技术经纪人参加技术转移相关培训108人次,总课时达650课时。为学校开展成果转移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产学研平台建设情况
1、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作用,及时发布科技成果、收集技术需求,与上海全国高校技术市场有限公司、澹明科技、上海技术市场协会合作,形成技术需求与发布共享平台,年度发布技术需求信息20批次,发布科技成果信息达150余项。形成技术转移培训平台,承办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专项培训,为我校师生与社会的合作提供了交流平台。
² 2024年5月,我校组织开展“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全体会议暨创新研讨会”,本次活动有75所长三角高校参加、外校教师达200余人,会仪旨在持续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促进长三角地区高校、企业、政府等各方资源的有效对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现已达到预期效果。
² 2024年5月获批“上海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未来将构建以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知识产权申请、咨询)—科研处(成果产权管理)—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三位一体的全流程服务模式。
² 现已100%完成了存量专利盘点工作,在综合服务平台上,按照转让、许可、自行应用或产业化等不同方式标注转化意愿并登记形成专利转化资源库,形成专利技术供给台账。
² 与高校科技发展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合作,共同推进我校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如挖掘并对接企业需求、知识产权交易等。
² 与上海市高校技术市场共同开展企业走进我校的活动,继续服务上海地方科技创新发展。
² 2024年开展昆山开发区企业走进我校的活动,促进产学研发展。
2、工作站与产学研基地建设:
² 各技术转移工作站共组织赴长兴、建德、昆山、南浔、崇川、武义、路桥、安吉、丽水、海盐、合肥、江山等技术转移工作站开展技术推广和交易活动200余次,参与教师300余人,走访企业400余家,签订协议52项。
² 签订产学研合作基地/项目共50项。
² 持续推进长三角技术转移工作站扩容工作,新增张江、马鞍山、温岭3个技术转移工作站,全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促进我校科技成果转化。
四、科技成果展示参展情况:
² 2024年6月组织我校13项科技成果参加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
² 2024年9月组织我校9项科技成果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五、知识产权管理情况:
² 新增知识产权申请412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申请6项,国内发明专利申请109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7项,外观设计专利申请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289项。
² 新增知识产权授权27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授权6项,国内发明专利授权5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发证187项。